记得二十年前,我们老家还有人收购各种动物皮毛。农闲时总有人带着工具去抓野兔、设陷阱捕野鸡。河里的地笼能抓到泥鳅、黄鳝、小龙虾,连甲鱼都难逃厄运。
普通水产自家吃掉,像大黄鳝这类值钱的就拿到集市卖。那时候不讲究野生养殖之分,虽然卖不上高价,但能换点钱总是好的。
【现状对比】
即便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河里的鱼都所剩无几。钓鱼的、撒网的、甚至违法电鱼的从不间断。一年到头下来,河里连巴掌大的鱼苗都难觅踪影。
现在尚且如此,何况古代?古人为了生存会使出浑身解数。但凡河里有点动静,大家就会争相捕捞。到最后,小鱼小虾、青蛙、河蚌都被捞得精光。
【原因二补充:狩猎难度】
至于野兔、野鸡这些,捕捉难度更大。小鸟还能用弹弓碰运气,但警觉性高的野禽很难得手。设置陷阱、下套子往往几天才能抓到一两只,效率极低。
我小时候见过猎兔的场景:几个壮汉带着猎犬,要追到野兔口吐白沫才能得手。试想饥民哪有力气这样折腾?
【工具限制】
再说捕猎工具。我小时候村里有气枪的人家都少见,更别说古代了。普通百姓连弓箭都没有,就算有,没经过训练也射不中猎物。射箭可是需要长期练习的技艺。
【亲身经历佐证】
听母亲讲过祖父打猎的往事:民国时期,祖父常在天黑时蹲守大雁。但雁群有哨兵值守,稍有动静就集体飞走。即便射中,虚弱的祖父也追不上受伤的大雁。
【饥荒本质】
真正的饥荒是赤地千里的绝境。树皮草根都被啃光,饿殍遍野时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。如果还能捕鱼打猎,那就不叫饥荒了。
【时代认知差异】
现代人难以理解也情有可原。就像《山海情》里演的贫困场景,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。没挨过饿的人,确实想象不出饿到吃鸟粪里未消化的草籽是什么滋味。
【生活经验差异】
我在农村长大,可高中同学还分不清麦苗和韭菜。这不怪他们,就像我们不理解古代贵族生活一样。认知都受限于自身经历。
(注:文中所述历史场景仅供参考,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个体差异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