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庸》译注(完)

《中庸》译注(完)

原文3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1,足以有临也2;宽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;发强刚毅5,足以有执也3;齐庄中正4,足以有敬也;文理密察5,足以有别也。溥博渊泉6,而时出之。溥博如天,渊泉如渊。见而民莫不敬,言而民莫不信,行而民莫不说7。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,施及蛮貊8。舟车所至,人力所通,天之所覆,地之所载,日月所照,霜露所队9,凡有血气者,莫不尊亲,故曰配天。

注释1、睿(rui)知:知,通“智”, 天生聪慧。2、临:在上面往下面看3、执:坚守。 4、齐庄:恭敬庄重。中正:不偏不倚。5、文理:条理。6、溥愽:溥愽:普遍,辽阔。渊泉:很深的水泉,后比喻为思虑深远。7说:通“悦”,喜悦。 8、施及蛮貊(mò):施及,蔓延,传到。蛮貊,古代两个边远部族的名称。 9、队:通“坠”,坠落。

译文 :只有至德的圣人才能耳聪而无所不闻,眼明而无所不见,睿智而无所不通。凭这些条件就可以君临天下;(仁者)宽裕温柔,就能包容天下;(义者)刚强坚毅,就可坚守道德;(礼者)足以齐肃庄严,恭敬做事;(智者)文理密察。足以辨别是非。至圣四德充溢,如渊源澎湃的水流一样,随时发出。辽阔浩荡如天,深邃莫测如渊泉。使民众见者无不恭敬,闻言无不信任,其举措民众无不乐从。所以,他的名字誉满全国,逐渐传到边远偏僻之壤,凡舟车能到之地,人力所到之处,天能覆盖所及,地能承载之物,日月光照、霜露降落之所。以及有血气的人,没有一个不尊敬亲和的。这就叫以德配天。

心得:本章是进一步称颂孔子为至圣先师,仁义礼智至圣四德齐备,德配天地。

原文32: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,立天下之大本2,知天地之化育,夫焉有所倚!肫肫其仁3,渊渊其渊4,浩浩其天5。苟不固聪明圣知6,达天德者7,其孰能知之?

注释: 1、经纶:整理丝缕。比喻为治理国家。经,纺织的经线,法规。 2、本:本,根本。 3、肫肫(zhn):与“忳忳”同,诚恳的样子。4、渊渊:幽深。 5、浩浩:原指水浩大。6、固:实在、真实。 7、达天德者:达,贯通。天德:天赋、美德

译文:只有天下至诚的人,才能整理天下的典章制度,建立治理天下的根本道德规范,懂得天下育万物的道理。(这就足够了),哪里还需要别的依靠呢!他的仁心那样诚挚,他的思绪像潭水那样幽深,他的美德像苍天那样浩大。假如不是聪明睿智,通达天赋美德的人,还有谁能懂得天下的至诚之道呢?

心得:点处全文的主旨:至诚的人“肫肫其仁,渊渊其渊,浩浩其天”,只有这样的人才能“经纶天下之大经1,立天下之大本”,懂得治国平天下的大道。

原文33:《诗》曰, “衣锦尚絅(1)。”恶其文之著也。故君子之道,暗然而日章(2);小人之道,的然(3)而日亡。君子之道,淡而不厌,简而文,温而理,知远之近,知风之自,知微之显,可与入德矣。

《诗》云:“潜虽伏矣,亦孔之昭(4)!”故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于之所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?

《诗》云,“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(5)。”故君子不动而敬,不言而信。

《诗》曰:“奏假无言,时靡有争(6)。”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,不怒而民威于鈇钺(7)。

《诗》曰:“不显惟德,百辟其刑之(8)。”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

《诗》云:“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(9)”子曰,“声色之于以化民,末也。”

《诗》曰:“德輶如毛(10)。”毛犹有伦(11),“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(12)。”至矣!

【注释】(1)衣锦尚絅:衣(yi),名词动化,指穿衣。絅(jing),同“裟”,用麻布制的外套。(2)暗然:深藏。章通彰(3)的(dì)然,的:鲜明,显著。(4)孔,副词,很。昭,昭著(5)相,看、察。屋漏,一指室内天窗。一指室内西北角神明所在之处。(6)奏假无言,时靡有争:奏假,祭者祷告,请神来到。靡(mi),没有;争,同铮,乐器。(7)鈇(f)钺(yuè):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。(8)不显惟德,百辟其刑之:不显,“不”通”丕”,不显即大显。百辟(bi),诸侯。刑,通“型”,示范,效法。(9)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:予,我,上帝自称。以,连词,与。(10)德輶如毛:輶(yóu),古代一种轻便车,引申为轻,(11)伦:比。(12)上天之载,无声无臭:引自《诗经.大雅•文王》。臭(Xiòu),气味。

【译文】 《诗经·卫风·硕人》说:“身穿锦绣衣服,外面罩件外套。”因为人们厌恶锦衣太花哨,所以,君子求道深藏不露,但终究会日益彰显;小人的道行日显而逐渐消亡。君子的道行,平淡而耐人寻味,简约而有文采,和平而有条理,知道远处的石油进出发生,直到风从哪里来,由细微之初就能知彰显的道理,这样,就懂得道德的真谛了。

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说:“(鱼)潜伏于水底 ,但也昭然可见。”君子自省而无愧疚,恶念损于心志。君子之德无人能达到,就在于人不见之处(

(能做到慎独)。

《诗经·大雅·抑》说:“看你独处室内,无愧于神明访察。”所以,君子无论动与不动都是恭敬的,无论言与不言都是有信用的。

《诗经·商颂·烈祖》说:“祭神祈祷。没有音响。”所以,君子不用赏赐,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善化;不用发怒,老百姓也会像看到斧钺那样畏惧。

《诗经·周颂·烈文》说,“最显赫的德行啊,诸侯都来效法。”所以,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。

《诗经·大雅·皇矣》 说:“(帝谓文王曰)我怀念你有美德,又不重声色。”孔子说:“用声色去化育老百姓,是最拙劣的行为。”

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)说:“德行轻如鸿毛。”鸿毛有可比之物。“上天主宰一切,无声也无味。”到极点了啊!

心得:本章引用8条《诗经》的话,作为全文结论:至诚的品德需要慎独的态度自我修炼。民众的化育,一不能靠斧钺,二不能靠声色,三不能靠赏赐。以德服人,以德感人,以德化人:不言而信,不动而恭,默默无声而其威无穷。

结语

《中庸》全书共33 章,3545 字,此外还有朱熹所加的注释和解说,以阐发其思想。第一章是全书纲领,论述中庸之道的内容和修养方法。第十二章至第二十章论述“道不可离”。第二十一 ——三十二章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。

第三十三章:总结。

中庸一词,语出孔子《论语·雍也》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乎矣!民鲜久矣!”《中庸》的核心思想是“诚”,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,诚是天地万物皆赖以存在的根本。人要通过道德修养工夫,“择善而固执之”,以求达到“不勉而中,不思而德,从容中道”的圣人境界。

《中庸》的主题是教育人们自我修养、自我约束、自我反省、自我完善,使自己成为至善、至仁、至诚、至道、至德、至圣的理想人物,使社会达到的“太平和合”境界。

如果说《大学》为人们设置了人生目标的话,《中庸》则为人们树立了一通达此目标的航标。无论你是什么人,就必须解决为什么活着,如何做人的问题。《大学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;《中庸》为人们提出了一套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方案,供人们选择。

这套方案,包括了五达道、三达德、九经:“天下之达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。曰:君臣也,父子也,夫妇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;五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所以行之者一也。”“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。曰:修身也,尊贤也,亲亲也,敬大臣也,体群臣也,子庶民也,来百工也,柔远人也,怀诸侯也。”

坚持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是慎独,忠恕,至诚。

慎独,要求人们自我教育、自我约束。“君子慎其独也。”

故君子内省不疚,无恶于志。君子之年不可及者,其唯人之所不见乎!《诗》云:‘相在尔室,尚不愧于屋漏。’故君子不动而敬,不言而信。

忠恕,要求人们将心比心、忠恕宽容、体仁而行、并行而不相悖。

“子曰:‘道不远人。人之为道而远人,不可以为道。’《诗》云:伐柯伐柯,其则不远。执柯以伐柯,睨而视之,犹以为远。故君子以人治人,改而止。忠恕违道不远。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”曾参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忠恕是为仁之方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、行仁。孔子说恕便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“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”忠恕之道在《大学》里被称作“挈矩之道”。这就是”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 “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,吾亦欲无加诸人”(《论语.公冶长》)。

至诚,“至诚无息,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则悠远,悠远则博厚,博厚则高明。博厚,所以载物也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无疆。” 有了人的善良天性,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好的天性;从而达到参与天地化育万物。这样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,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。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。

〈中庸〉一书,经过了历代思想家,特别是宋代的朱熹、二程注疏,历史的实践之后,不同的人各取所需,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任意诠释、片面阐发。使之陷入了种种自相矛盾怪圈。或全面推崇之,或全面否定制,或片面批判之,或片面肯定职。莫衷一是,众说纷纭。现在要正本清源,就应当敞开思想,让学子们自己理解,自己诠释,自己取舍。

经典语录:

子程子曰: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;中者,天下之正道,庸者,天下之定理。

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
君子慎其独也。

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
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
子曰:“天下国家可均也,爵禄可辞也,白刃可蹈也,中庸不可能也。”

君子之道费而隐。

忠恕违道不远,施诸己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
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

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其人存,则其政举;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

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

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。义者,宜也,尊贤为大。亲亲之杀,尊贤之等, 礼所生也。

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。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亲;思事亲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”

天下之达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。曰:君臣也,父子也,夫妇也,昆弟也(8),朋友之交也;五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

知、仁、勇三者,天下之达德也。所以行之者一也:

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;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;及其成功一也。

子曰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。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;知所以修身,则知所以治人;知所以治人,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。”

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。曰:修身也,尊贤也,亲亲也,敬大臣也,体群臣也,子庶民也,来百工也,柔远人也,怀诸侯也。

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

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诚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

自诚明,谓之性;自明诚,谓之教。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

诚者,自成也;而道,自道也。诚者,物之终始,不诚无物。

君于诚之为贵。诚者,非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 成己,仁也;成物,知也。

至诚无息,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则悠远,悠远则博厚,博厚则高明。博厚,所以载物也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无疆。

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,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。温故而知新,敦厚以崇礼。是故居上不骄,为下不倍。

国有道其言足以兴,国无道其默足以容。《诗》曰:“既明且哲,以保其身。”

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,足以有临也;宽裕温柔,足以有容也;发强刚毅,足以有执也;齐庄中正,足以有敬也;文理密察,足以有别也。

分享:

0

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