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 水晶海棠口绦环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藏
至于道服,它的基本特征“上衣下裳,衣用黄白青皆可,直领,两带结之,缘以皂,如道服,长与膝齐”,又“裳必用黄”云云。赵孟頫《自写小像》为例,所服即为道装,只是此服或被称作“披白衣,扎巾帽”、“着宋装”。赵孟頫《自写小像》对幅有明代宋濂题赞,云“珠玉之容,锦绣之胸,乌巾鹤氅,云履霜筇,或容与于沤波水竹之际,或翱翔于玉堂金马之中”,不惟服饰态度形容恰切,于画像主人公的生存方式亦揭橥透彻。这里的“鹤氅”,亦道服别称之一,腰间不束带,便略如氅衣,因从道士之衣的鹤氅借意。所谓“或容与于沤波水竹之际,或翱翔于玉堂金马之中”,也正是士人的共同心态,“野服”,则即这一传统理想的“物化”。
宋 周季常 林庭珪《五百罗汉图》日本大德寺藏
绦环适如其名,即是环不是钩。它的佩结方式,见于日本大德寺藏南宋周季常《五百罗汉》中的《僧俗供养》一幅,图绘身穿道服的一位信士,其腰下系绦,中间用环括结,分垂两边的余绦下缀流苏,应即郭若虚所云“前系二长带”,绦环的质地似可认作白玉。
宋 海棠式玉绦环 郑刚中墓
南宋 海棠形玉绦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宋 水晶海棠形绦环 余江县博物馆藏
《玉钩环歌》诗前小序曰:“诸王孙士泞、澄、源,以苍玉螳螂鉤见贶,助饰野服,因以珉玉盘、博山炉、成氏箭、建琖、龙茶五物并此歌为报。”诗云:“良工得玉蓝溪窟,相璞命形心匠出。螳蜋倔彊疑有骨,颈系一环犹莫屈。
宋元 春水玉绦环 无锡博物院藏
宋 白玉春水纹腰带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藏
在本馆此次“珮玉锵锵—宋人华饰美学展”中,也有玉绦环数件,题材丰富,工艺精美。体现宋人腰间风尚。《古今考》谓:"士大夫民庶贵玉绦环,以丝为绦,多用道服腰之为美观。" 而绦带常用于胸腹及腰部,结合"绦带环"横束外衣为用。绶带玉环,多在腰下正中,用于压住裙服,使得在身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动而失去庄重。
此类绦环文臣武将皆佩戴,武将以青铜为见,护于胸前,绦环寓意"得胜环",束紧"袍肚",绦带称之为"束甲绊",又称"勒帛"。文臣以金玉为常,悬于腹前。寓意"谦与谨"。一如其名,分别象征文人气节以及武将荣耀。
宋元 白玉高山流水纹绦环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藏
宋 白玉镂雕双螭绦环 故宫博物院藏
宋 白玉海东青捕鹅绦环 故宫博物院藏
宋 青玉莲池纹绦环 杭州宋代玉器博物馆藏
宋 青玉花鸟纹带饰 故宫博物院藏
宋 白玉鹤鹿纹绦环 故宫博物院藏
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彰显着每个时代人们对玉的崇敬与喜爱。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、包容兼济的社会思想、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,以玉为饰不仅彰显了宋人的社会地位,愈加体现出当时社会以“玉德”为行为准绳的傲然风骨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