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魏和西晋都是权臣篡位得国,为何这个时代篡位成功率这么大?

无论是汉献帝还是曹奂,他们的退位,实则是皇帝在长期失去政务处理权力后,才被逼到绝境。在这时,曹操成为少数几个对皇帝有一定容忍度的军阀之一,而曹奂的悲剧也在曹芳时期就已经注定,他不过是政局动荡下的牺牲品。

2. 军事权威对朝局的主导作用

曹魏与西晋的创立者,曹操与司马懿,都是通过军事力量巩固政权的领导者。曹操早在东汉末年的战争中,就拥有自己独立的军事班底,并且他在战略决策上没有受到皇帝的任何质疑。作为名义上的皇帝,汉献帝的权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而曹操的军事成功使得他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和声望。

司马懿则是在曹魏体系内逐步上位的军事将领,他同样凭借多次军事胜利,在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得到巩固。当时,蜀汉虽然实力较弱,但其号召力依然不容小觑,而只有司马懿能够与诸葛亮抗衡,这进一步说明军事力量在政变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
3. 政变时期皇帝几乎成了孤立无援的存在

当曹丕和司马炎进行篡位时,实际上连朝廷的百官与百姓,都意识到皇帝更换已是不可避免的结局。汉朝与曹魏的末代皇帝,早已被削弱得无法反抗,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力量。在汉献帝时期,唯一的转机可能就是那次小规模的叛乱,而曹奂的命运在高平陵事变后已经注定,改朝换代对于篡位者来说,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
这种政治变动的成功率,几乎没有任何悬念。如果换作是刘禅站在曹丕或司马炎的位置,历史的进程仍然会如同原本的轨迹发展下去,大势所趋,皇帝并没有足够的权力去改变局面。

二.士族阶层的冷漠让篡位变得容易

1. 忠臣的逆向淘汰

从伍孚、董卓、祢衡到李丰、荀彧等忠诚的臣子,他们的命运通常是惨烈的,且在历史上,很多忠臣的死并未遭遇任何报应。这些有志为国家效力的官员往往会被排挤,而那些阿谀奉承、巧言令色的大臣,却能风生水起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忠诚者选择旁观,保持沉默,他们的策略反而取得了成功,无论哪个权力集团上台,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。

2. 篡位反而提升了士族的影响力

曹操深知士族对政治的影响力,因此采取了分化和合作的策略,使得士族在政治上得以充分参与和合作。而曹丕上台后的九品中正制度,更是通过选拔人才的方式,进一步加强了士族的地位。即使曹家篡位,士族对其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反感,因为他们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利益。

相比之下,司马家族并没有要求士族的合作,甚至允许他们默许,司马懿的政策虽然看似宽松,实际上是在政治上的妥协和让步。在这种情况下,士族们自然愿意支持司马家族,他们的支持使得曹家和司马家能够顺利篡位。

3. 缺乏支持的皇帝无力反抗

在曹丕和司马炎篡位时,末代皇帝几乎没有支持者,甚至连一个可以依靠的亲信都没有。曹操和司马懿长期对皇帝进行全面监控,确保他们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。文官们对于这一切保持沉默,而武将则利用他们的地位,逼迫皇帝屈服。即便是儒家的君臣关系,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,皇帝的权威已不复存在。

三.篡位的偶然性缺乏,更多是必然性

1. 篡位者都是深谋远虑之人

与那些出身平民的权臣不同,曹操和司马懿都是经过多次战争锤炼出来的老谋深算之人。他们的计划缜密,每一步都预设了可能的变数。曹操早已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支持系统,掌控政权时,他几乎不受任何制约。司马懿的成功则更依赖于他与各大势力之间的微妙平衡,直到他成功说服曹爽并巩固禁军的指挥权。

2. 皇帝缺乏大智慧与运气

虽然一些皇帝有一定的智慧,但往往缺乏改变命运的时机和智慧。刘协和曹髦的反抗精神或许是他们的优点,但在大局面前,这些反抗显得毫无意义。曹操的成功并非完全依靠个人能力,而是因为历史进程早已决定了结果。没有任何偶然的改变,政治的天平最终还是倾向了权臣。

结语

从曹魏到西晋,政治的篡位变得几乎像吃饭喝水般轻松,权臣们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曹丕和司马炎的篡位,无论是从军事力量的控制,还是行政上的布局,均展示了他们精心策划的政治战略。士族的支持、皇帝的软弱以及权臣的精明,使得历史的进程毫不拖延地走向了篡位的结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