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泄漏问题,确实不容忽视。早前,Backblaze的一篇文章已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:
经过长达三年的广泛样本监测,我们并未发现使用上的问题。而数值的降低,也极有可能是传感器功能失效所导致的。
参考He6的参数手册,我们可以发现:
其中明确提到了MTBF(平均无故障时间)高达250万小时,这与ultrastar的表现相媲美。如此高的可靠性,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信心。
然而,有一点需要注意,那就是数据恢复的问题。实际上,任何方案都不能保证万无一失。因此,我们始终需要做好数据备份的准备。特别是当空气盘突然出现故障时,数据恢复的代价往往是高昂的,而且与恢复质量密切相关。如果你拥有重要数据,相信你会为它们做好充足的备份工作。
不过,说实话,对于冷备份来说,选择氦盘可能有些浪费。其实,紫盘或者smr的蓝盘(尽管目前3.5英寸的smr在价格上并无明显优势,因此不是首选)就已经足够满足需求了。使用氦盘进行冷备份,无疑是在浪费其优秀的特性。
再来说说其他方面吧:
HGST的氦气技术宣传册中提到了这样一点:“降低风险。许多充气的驱动器使用呼吸过滤器,这在高碳环境中使用时会导致可靠性问题。而密封驱动器则不存在这一问题。”
WD的博客中也对泄漏问题发表了观点:“密封驱动器能够保持氦气在内,同时阻止污染物进入。”
密封技术已经过15年以上的研发与验证,确保其可靠性后方可走出实验室。当年,这项技术甚至曾在液体中展示过——尽管不推荐这样使用。
相比于空气盘,氦气盘更显著的优势在于其不受污染物(如颗粒、微粒或非氦分子)的影响。即使考虑到泄漏问题,我们假设传感器准确无误,二十年后其真空度降至85%,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具体的泄漏机理,但无论是变更真空还是空气补充,其内部环境仍然远优于普通空气盘。若有空气进入,会导致阻力增大、发热增加,我们可以得到预警,固件也可能有相应的调节机制,如主动降低转速等。
至于新的抗氦脆性钢复合材料的使用、氦气对材料的穿透等具体技术细节,我暂时无法提供确切信息。如果对此有兴趣并了解的朋友,欢迎补充。
氦气盘的其他优点不胜枚举,前面的链接中已有详细介绍,不再赘述。从大数据中,我们可以看到氦气盘更低的故障率。硬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,未来的HAMR、MAMR、TDMR、CPP/GMR、3DHD等技术和理念都在等待我们。届时,今天的小容量磁盘可能会被更新的技术所替代。同时,网络速度的提升和网络存储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。因此,现在你可以放心使用氦气盘。
欢迎大家一起讨论,共同学习进步。